7月的瓜棚,连风都裹挟着一丝蜜意。炎夏已至,粒粒洁白似玉的甜瓜,在藤蔓间丰盈熟透。
\n取下鼻饲管,95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轻抿一牙瓜肉,唇齿反复喃着一个字,“甜”。甜,本是她亲手种进瓜里,献给土地,留给人民的夏日赠礼。
\n杨晓寒给奶奶吴明珠看种出的玉露明珠。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n她是吴明珠,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是让国人拥有“西瓜自由”的“西瓜奶奶”(也有报道称“瓜奶奶”)。这批在重庆首熟、尚未投市的新品种甜瓜,是50年前吴明珠在新疆躬身寻觅到的瓜种。
\n经过三代农科人育种,由儿孙辈接棒亲植,从育到种,这枚得之不易的瓜被取了个新名字——玉露明珠。
\n玉露明珠。受访者供图
\n瓜熟蒂落时,土地会永远记得:那是吴明珠的“明珠”。
\n山城甜瓜熟
\n三个瓜棚,二亩瓜地,一对父女。2025年,杨夏和女儿杨晓寒,决心跨界从农,要在重庆种出一种甜瓜。
\n这可不是什么好下的决定。一个已迈花甲之年,大学教授退休,本科学的是无线电,当老师教的是计算机;一个才至而立,从事过的职业得用两只手数清。偏偏,从未下过田。
\n种瓜的想法尚在摇篮,不管是年龄、经验、种植难度,还是气候、土壤,似乎样样都是横亘的天堑——重庆土壤黏重,气候湿热,不适合传统哈密瓜种植。而对种瓜人来说,“曾多次婉拒吴明珠教我种瓜”的人生经历,戏剧性堪比书画爱好者对“跟王羲之习字,跟顾恺之学画”的机会,严词说不。
\n杨夏(左)和女儿杨晓寒在西山坪瓜棚查看玉露明珠的种植情况。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n是的,这对半路出家的“新瓜蛋子”,实则是根正苗红的“瓜二代”、“瓜三代”。杨夏,西甜瓜(西瓜和甜瓜)育种界的“泰山北斗”吴明珠之子。当年报考大学之际,他曾多次拒绝母亲接棒学农的提议;30岁的杨晓寒,“瓜奶奶”的亲孙女。
\n西山坪的盛夏,密不透风的瓜棚里热浪蒸腾。
\n被反复叮嘱全身乃至鞋底都要消毒,“避免带入病菌”;切记迅速关门,“怕病虫趁机钻入”后,我们同父女俩步入棚中。
\n雪白如玉的甜瓜圆润饱满。杨夏给它取名,玉露明珠。“这种兼具脆爽和软糯双重口感的甜瓜,甜度可达18度。肉似白玉,皮无纹路,所以叫‘玉露’;‘明珠’,就是妈妈名字中的‘明珠’。”得名,看似是儿子对母亲无限敬意,实则深藏着他的半生心结。
\n3岁就被交给舅舅舅妈抚养,杨夏21岁前,从未开口称呼吴明珠为妈妈。“原来总觉得,瓜才是她的孩子,我和妹妹都不是。”新疆鄯善的田间地头,事业与家庭,瓜与孩子无数次产生激烈碰撞。农时影响瓜的收成,瓜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母子关系。二选一,吴明珠总笃定选择,她要“瓜孩子”。
\n“我妈这辈子都给了土地,给了瓜,对于家庭给予得很少。从前,我是怪她的。”杨夏说,但从怨怼到和解,只需亲种一次瓜。
\n种瓜的想法深思熟虑,种出瓜的过程却痛苦不已。至少在当下,踏进瓜棚不足三分钟,全员满头大汗。杨晓寒瞥了一眼棚内的温度计,“50度了,温度计都爆表了。”
\n吴明珠工作照盈富优配。受访者供图
\n50摄氏度,却是当年吐鲁番夏天室外瓜地的常态。茫茫戈壁,还有额外附赠滚烫的沙、咬人的虫、简陋的土房。“门一打开,就是瓜地,也只有瓜地。”这样的“便利”,吴明珠当年甚至觉得满意。
\n“不敢想,奶奶过去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当跨越时间的千山,父女俩真正扛起了锄头,他们忽然切身体会到,种瓜是个苦差事。但这件事,他们的母亲、奶奶,做了一生。西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直到81岁,吴明珠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后,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工作,回到重庆的亲人身边。
\n凝神看着瓜架,深嗅瓜香,杨夏说,当自己决定来种瓜的那一刻,就对母亲释怀了。“某种程度上说,她不是缺席家庭,是把自己奉献给了更广阔的土地,那是大家的‘家’。”浸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在亲历了种瓜流程后,父女俩仿佛看到了60多年前的新疆,一个梳两条小辫、身材瘦小的姑娘,正半跪在瓜苗旁。
\n她顶着酷暑,挺着孕肚,哪怕体重只剩下不到35公斤,都依然奔忙在田间,日夜守着瓜地。
\n那是吴明珠。
\n种子戈壁来
\n1955年,25岁的吴明珠辞别北京,自愿辗转奔赴新疆。在鄯善县的戈壁滩上,她带着馕饼和水囊,骑着小毛驴就匆匆踏上征途。为了给西甜瓜建立档案,她三年踏遍300多个生产队,足迹深入风沙,硬生生抢救出44份濒危瓜种: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为日后的育种工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n吴明珠(右一)和袁隆平院士(左二)在海南。受访者供图
\n“玉露明珠最初的母本,就是院士半个世纪前俯首寻觅到种子,经分离、筛选、杂交,最后才有了今日的玉露明珠。” 如果吴明珠是新疆农科院初代西甜瓜育种的开拓者,那么玉露明珠育种项目团队首席研究员刘斌,便是地地道道的“瓜三代”。
\n在拥有诗意的名字之前,这种甜瓜的代号极富科研气息——⽩21-117。“这是瓜的编号,代表玉露明珠是2021年的第117个杂交组合。”当得知吴明珠当年亲自收集并悉心保存了近1500份种子,刘斌等研究员们无不感慨:“太难得了。”
\n刘斌解释了这份“难得”:院士当年收集到的种子不仅数量庞大,保存状态更是极好。那个年代交通极其不便,基本就靠双腿,我们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完成巨量工作的。而这些种子,哪怕过去50年,70%甚至80%以上都还能进行扩繁、研究。刘斌说,上世纪70年代的种子,只需要对应编号,现在都能迅速在种子库里准确无误地寻到。“可以说,她老人家给我们建起了一座无价的育种资源宝库。”
\n吴明珠年轻时在新疆。受访者供图
\n的确,吴明珠的世界仿佛小得只容得下瓜种。为加速育种,她开创了“南繁北育”技术。年逾古稀,仍坚持秋冬飞海南,春夏返新疆,和时间赛跑,一年完成三代育种。别人十年育一瓜时,吴明珠在62年科研生涯中,成功育出30余个国家级审定品种,覆盖新疆80%商品瓜产区,催生无数个“甜瓜致富村”。
\n她的世界也大得足以容纳亿万人。当袁隆平为解决粮食安全躬身稻田时,这位西南农学院同窗在边疆缔造了“西瓜自由”的奇迹。要知道,西瓜并非天生甜美。百年前最好的西瓜,叫“石山”,15公斤重的瓜有10公斤都是皮。要让西瓜皮薄、瓤红、味甜,得依靠技术与时间。中国人的“吃瓜自由”的转折点,要往前推至1984年。
\n吴明珠。受访者供图
\n那一年,吴明珠在试验田第二十四组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产量与品相双优的革命性西瓜良种,并定名为“早佳8424”。这款西瓜后来甚至引发啼笑皆非的报警事件。吃瓜群众质疑:这太甜了,是不是瓜里面打了什么东西?
\n正宗8424西瓜。受访者供图
\n“甜到报警”的8424西瓜,其核心种植技术与原种,当年被吴明珠无偿教授给新疆的瓜农。喜爱信任她的瓜农老乡,亲昵地给她取了一个维吾尔语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夸她有颗金子般的心。
\n此后的13年,“8424西瓜”迅速推广,遍及全国18个省份,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这直接推动了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有人算过一笔账,全球每收获10个西瓜,就有7个在中国。直到今天,“8424西瓜”仍牢牢占据不少省份西瓜种植主流,种植面积高达90%以上,仍是夏日里吃瓜群众的“心头好。”
\n“吴老师的一生是个传奇。” 在“8424西瓜”诞生的当年,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主任伊鸿平正式跟随吴明珠学习育种。“当看到网友评论“中国人能吃瓜自由离不开吴老师”时,这名“瓜二代”点头称是,“名副其实。”
\n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材料这样写道:她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3年后,为表彰其卓越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奖励吴明珠50万元,“老师转头就把钱分给了课题组和同事们。”跟随吴明珠学习30多年的伊鸿平感慨,从老师身上,他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
\n甜蜜的背面
\n吴明珠开创过育种界的诸多先河。但细数过往,甜蜜果实的背后也布满了荆棘。
\n难得的全家福,吴明珠和丈夫、儿子、女儿。受访者供图
\n儿子三个月大就被吴明珠送回南方,女儿杨淮刚满月,她便因公出差远行。一年中与儿女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吐鲁番的领导曾劝吴明珠把孩子接在身边,她回绝的话,来来回回总绕不开那句:现在正是我创新精神最强的时候,带了孩子还怎么工作?
\n这种取舍,让杨夏曾经很不能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心结。不承父母衣钵在他看来,似乎是向母亲表达不满最强烈的方式。“小时候很叛逆。她喊我学农,哪怕我小时候看了很多农业的书,但就‘杠’着不学。大学7个志愿只填1个,无线电,还坚决不服从分配。20多岁都没喊过她妈妈,一直把抚养我的舅舅妈妈,喊为‘爸爸妈妈’。”
\n吴明珠和丈夫杨其祐。受访者供图
\n往事是带着刺的,至今历历在目。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当年是袁隆平院士大学时代的下铺室友。为了妻子,研究生毕业的他放弃了学术前途追随至新疆。可以说,在甜瓜种子资源收集和遗传育种方面,他给予过妻子技术上巨大的支持。
\n天不假年。57岁的杨其祐因胃癌过早离世。杨夏记得,一生几乎从不做饭的母亲在父亲临终前,才开始学着为他下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杨其祐曾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为妻子庆祝。那天,吴明珠培育的三个新品种甜瓜——皇后、芙蓉、郁金,通过品种审定。丈夫离世仅5天,吴明珠便重返工作岗位。
\n这种取舍,有点残酷。 “她有没有给你的父亲,给你们说过亏欠?”这个问题,让杨夏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没有,她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理想要实现,注定要有人牺牲。”在丈夫去世多年后,吴明珠在一次采访中短暂地提过,丈夫去世,是她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候。但她说,自己的事业里也有丈夫的希望,“他走了,我只能加倍投入工作才能对得起他。”
\n这些沉重的事,爸爸姑姑从不提,奶奶更是不讲。于是在孙女杨晓寒心中,奶奶只是一个她寒暑假才会闪现的“新疆NPC”。“坦白来说,我和奶奶感情不算深。一是相处时间短,二是总觉得她爱瓜胜过爱我,对瓜笑的次数,比对我笑得多。”直到23岁,杨晓寒无意发现#西瓜奶奶吴明珠#,登上了微博热搜。
\n过多要素重合让她点进词条,指尖又骤然凝固,“我的天哪! ”照片上的人那么熟悉,成就履历又那么陌生。杨晓寒惊觉,那个会因为她往垃圾桶里吐籽而急急端来盆子,“浪费浪费,你把籽儿给我吐盆里头”;会因为她不小心踩到瓜苗而拧紧眉头,板着脸训斥,“小心些”;那个几亩瓜地少了一个没留种的瓜都知道的奶奶,原来是那么多人的“西瓜奶奶”。
\n三代均耕“甜”
\n采访的最后,我们问杨夏父女,为什么要在重庆种甜瓜?杨夏坦言,“这是老妈的心愿。”他谈起初衷,“母亲很想在重庆种出哈密瓜。但早年她‘南繁’的工作量很大,重庆也缺乏懂行的技术管理人员,这个心愿就一直搁浅。”得知新疆农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耐低温、耐弱光环境的新甜瓜种后,父女俩分析认为,这个品种拿到重庆试种,成功的概率很高。
\n杨夏和杨晓寒在西山坪瓜棚。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n得知父亲要帮奶奶完成未竟的心愿,杨晓寒毅然加入。在家中,她翻出了奶奶留下的宝贝老皮箱,里面塞满了厚厚的工作笔记。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奶奶立下的毕生目标——“要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最好的甜瓜”是如此鼓舞人心。“当我钻进瓜棚,亲手管理瓜田,分析处理田间数据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这份甜蜜事业严谨起来。”
\n她想起奶奶因阿尔兹海默症回到重庆的头几年。“她在家待不住,经常说着说着就要回新疆。我爸爸问她,你回去干什么?”老人答得飞快,“地里活要干啊……我要育种啊……我要授粉啊。”哪怕忘记了所有人的名字,她都忘不了瓜授粉的时间。
\n新疆,那片辽阔的土地,记录了这位老人为每一株瓜苗俯身点授的姿态,承载着她穷尽一生的事业;记住了她与爱人并肩的情谊,也留下了她言传身教过的弟子。扎根边疆的育瓜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各续薪火,直至育成了最甜的瓜——新疆农科院的专家告诉我们,目前西甜瓜库的种子数量目前已突破2000份。“在瓜上,中国人绝对不会被任何人‘卡脖子’。”
\n这条路难走。但庆幸,有人用一生都不离开土地的坚守,踏平了坎坷。可惜峥嵘往昔,转身无影。新疆的瓜田晨露,于她,远矣。
\n但甜瓜成熟之时,那颗明珠,依然永存沃野;夏日吃瓜之际,那些因病痛被她遗忘的往事,由我们铭刻于心。
\n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文 邹飞/图 视频编辑/李友敏 美编/魏嘉盈富优配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