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外,远山如黛,林海如织。阳光洒在玻璃窗台上,洒在桌上的咖啡拉花上,也洒在她温和的笑容里。55岁的冉光芳站在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的无有图书馆,端起一杯刚做好的拿铁摩根策酪,递给客人,熟练、沉稳又自带一种乡村女性特有的质朴和温柔。
\n从务农的一把好手,变身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咖啡师。她的脚下,是改变后的家乡;她的手中,是泡出的醇香人生。
\n从烤烟到拉花,发生变化的生活
\n“以前只知道红苕苞谷洋芋粑,连咖啡都不晓得是啥味。”冉光芳笑着说,“之前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站在这个位置,专门为全国各地的客人做咖啡。”
\n冉光芳出生在荆竹村,这是仙女山腹地的一个高山小村,海拔在800至1300米之间,喀斯特地貌让这里的土地贫瘠,祖祖辈辈都靠种烤烟为生。
\n“天不亮就要下田插秧,晚上还得烧火烤烟。”冉光芳回忆起那些年,嗓子低沉了一些,“一整年挣不了几个钱,苦嘛,但习惯了。”
\n改变从2012年开始。那年,泥石路变成沥青路,结束了“晴通雨阻”的交通困境,也把荆竹村拉进了旅游开发的大潮中。归原小镇项目落地,文旅融合的风吹进深山,冉光芳的人生,也悄然转向。
\n2015年,武隆仙女山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荆竹村也迎来发展良机。以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天坑、峡谷、林海成为游客青睐的风景,破旧的猪圈、烤烟房,经过艺术改造成为茶铺、图书馆,单纯靠务农维生的村民们则在家门口找到了朝九晚五的工作。
\n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还串起了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
\n冉光芳曾经劳作过的烤烟房被改造为了一栋由木瓦砖石与现代玻璃结构融合的两层小楼,既是咖啡吧,也是乡村图书馆。
\n临崖一侧,通透的落地窗外,晴天霞光漫天,雨后云海翻滚。四时风光各不相同摩根策酪,让向往田园生活的游客慕名而来。
\n她起初是受聘为图书馆里的一名清洁工,每天负责擦桌子、洗咖啡杯。馆里的年轻咖啡师看到她对咖啡充满好奇,便开始一点点教她——如何称豆、研磨、控水温、拉花,每一个步骤她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连睡觉前都不忘看一眼。
\n为了掌握拉花技巧,但又怕浪费原材料,趁大家都下班了,冉光芳就用酱油和洗碗剂代替咖啡和奶泡,反复练习。
\n她总说自己手拙,但凭着勤奋,一年不到,就熟练掌握了咖啡制作的各项技能,成功“出师”,成为馆里的主力咖啡师,拿铁、摩卡、卡布奇诺等各种咖啡,以及柠檬茶、奶茶等年轻人爱喝的饮品,她都能轻松驾驭。
\n咖啡和旅游,让一家人一年能挣十几万
\n“我原来就擅长种地,做事情认真细致,这些习惯,在做咖啡时都成了优点。”她说着,俯身看着杯中的奶泡,手腕一转,精巧的爱心图案悄然浮现。
\n黄金周高峰时,她的店一天能卖出四五百杯咖啡。“大家还抢着买,有人还会找我合影!”冉光芳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n对于像冉光芳这样的村民而言,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走向。“我以前种烤烟,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一个咖啡师。”冉光芳说。
\n从图书馆到她家,骑着电动车大概只有6、7分钟的距离。她的月薪3000元起,每月有6天假,丈夫也在归原景区里上班。
\n“一年全家人能挣十几万。我们以前哪敢想嘛。”沉浸在咖啡香里,听爱说爱笑的冉光芳唱几句山歌,聊聊小乡村的变化。喝的也许就不只是咖啡,还有对未知和美好的向往。
\n村里的故事摩根策酪,也是时代的故事
\n在这个曾经闭塞贫困的小山村里,如今,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吃上了“旅游饭”。
\n荆竹村曾经被山水锁住出路,被贫瘠土地困住梦想。村民间流传着顺口溜:“有女莫嫁高山郎,贫穷难行愁断肠。”但今天的荆竹村,已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1万元,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n“以前是走出去,现在是引进来。”荆竹村所在的仙女山街道办主任李鹏程说。
\n村庄的变化,离不开政策引导、人才引进和项目落地。当地建设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的模式,让村庄保持传统肌理的同时也焕发出现代活力。老房子变身民宿、烤烟房改造成图书馆、村口的竹林被设计成打卡通道……保留的是乡愁,创造的是未来。
\n为了增强“文化力”,荆竹村还设立了非遗传习所,定期举办蜡染、木叶吹奏、豆腐干制作等传统技艺体验,让游客与村庄的历史温柔连接。而咖啡馆,成为这个文化融合的重要窗口。
\n“嘿,其实这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它是我们对山村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冉光芳笑着说,自己在网友的评论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不是很明白,但觉得很美。
\n咖啡香中,听见山村的心跳
\n如今,无有图书馆成为荆竹村最受欢迎的文化空间之一。人们在这里读书、对话,也在咖啡香中听见山村的心跳。
\n“这里有Wi-Fi,也有鸟叫;有咖啡香,也有泥土味。”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先生感叹,“感觉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慢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柔软。”
\n闲暇时,冉光芳喜欢坐在窗边,喝自己做的卡布奇诺,看炊烟在远山间缓缓升起。她说,原来觉得“咖啡是城里人的玩意儿”,现在才明白,咖啡和自己从小就熟悉的红苕一样,都是人们生活的慰藉,只不过载体不同。
\n她还常常成为游客口中的“人生导师”。“我常劝年轻人,机会来了要抓住,我这把年纪都能学会咖啡,你们还有什么怕的?”
\n有人建议她开直播带货,她笑着摆摆手:“不图出名,只想把现在的日子过好,把每一杯咖啡做好,迎接来我家的客人们。”
\n高铁开进武陵山,带来新祈盼
\n今年6月27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疾驰而来,第一次驶入渝东南的群山深处。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通车,一条现代化的“钢铁巨龙”飞越乌江画廊,掠过千峰叠翠的喀斯特群山,穿行于千年沉静的武陵山腹地,将渝东南与重庆主城的时空距离压缩到了一小时内。
\n对于冉光芳来说,这条高铁不只是交通线,更是一道把小村庄与广阔世界紧紧连接的纽带。她期待八方来客走进村里,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听她讲山的故事、花的名字;她也在憧憬着,有一天和丈夫、女儿一起坐上动车去北京,实现去看看天安门、逛逛故宫的“小愿望”。
\n冉光芳的小女儿如今正在重庆读旅游管理专业,她也准备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女孩说,自己的梦想是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家乡的美丽,把这里打造成文旅新地标,让更多人走进这片被山水温柔环抱的土地。
\n冉光芳与小女儿、孙女。
\n荆竹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而冉光芳的故事,是那无数平凡村民中最鲜活的注脚。
\n未来,荆竹村将继续拓展旅游业态,探索农旅融合、亲子研学、户外体验等更多可能。而冉光芳,也会继续站在她的咖啡台后,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做一杯温暖香醇的咖啡,讲述仙女山上最治愈的乡村故事。
\n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张敬宜 摄影/视频 邹飞 视频编辑 邹孟霖 美编 魏嘉摩根策酪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